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2023年专升本招生简章
2023-04-20 11:23:00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内首个笔记本大学。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地处大连软件园核心区域,现有软件园校区和博川校区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9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高职为辅,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学校共有两个校区,其中2001年投入使用的软件园校区位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连高新区软件园一期的核心区域,紧邻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与IBM公司仅一墙之隔,校区所在区域国际化程度高、文明程度高、人员素质高。2021年投入使用的博川校区则位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素有“绿色硅谷”之称的大连高新区软件园二期黄泥川天地软件园附近。校园沿着大连高新区至旅顺的西南滨海路南侧展开,依山傍湖,风景秀丽,交通便利。

两个校区均高标准地建设了教学楼、图书馆、报告厅、体育馆、实训中心、产学合作楼、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大学生公寓等一流的学习生活设施。两个校区周边聚集着众多世界500 强企业、国内外知名 IT 企业等。矗立在大连高新区的这两处美丽现代、典雅大气、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东软校园将立足辽宁、服务东北、辐射全国,为区域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一所特色十分鲜明的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办学优势,坚持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在管理体制、创新创业、培养机制上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许多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学校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显著提升。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队伍呈现“高水平、专业化、应用型、国际化”的特点。现有750余名专任教师,其中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1%;学校注重教师队伍行业产业一线实践经验的积累,队伍中有52%的教师具有1年以上行业实践经验,41%的教师为双师双能型教师。2019-2022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连续四年位列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第一;2018-2020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中连续三年位列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第一。

▪专业建设

在2012-2014年三个年度辽宁省面向全省本科高校开展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学校参评的11个专业中有7个位于全省前3名。截至目前,学校共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商务、动画;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数量全国民办高校第一。1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涵盖工、管、艺、文4个学科门类,占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开设本科专业数量42%,覆盖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本科在校生数近70%。在2020年央视公布的十大热搜专业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有6个专业入选,其中有5个专业排在热搜专业前5名。2021-2022年,在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权威评价机构软科发布的全国民办高校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三、辽宁第一,按理工类院校排名位列全国第一。

▪就业创业

学校成立至今,已为社会各界培养了近60000名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遍布社会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软件、IT服务、电子/半导体/芯片研发、商业咨询、医疗健康、新能源、文教艺术等行业,与行业发展紧密同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进入中国五百强、世界五百强等海内外知名企业,如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腾讯、百度、京东、滴滴、小米、中芯国际、IBM、思科、埃森哲、德勤、亚马逊等等,并成为了这些知名企业的核心人才。

据国内知名第三方调研机构麦可思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反馈,学校近五年应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均高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高校平均水平;信息服务、智能制造、电子/半导体/芯片研发、汽车电子等行业就职薪资水平较为突出。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9%,且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99%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本校毕业生。

2020年学校入选汉萨大学联盟 2020 WURI RANKING 产业应用类创新项目全球40强,排名第38名,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创新类项目共同入选,成为第5所入围该类别全球前40名的中国高校;2021-2022连续两年入围全球创新大学百强。

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2022届本科毕业生的年度就业率分别为92.39%、93.93%、96.09%。作为高质量就业率的重要体现,今年面向专升本考生招生的三个专业在“毕业生薪资收入与就业满意度”上同样表现亮眼。据国内知名第三方调研机构麦可思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大东软近五届应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较高,其中IT类行业薪资水平尤为突出。

▪招生计划


注:按照学校相关学分替换规则,学生被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录取后,可根据录取前的所修读专业及课程情况、录取专业及开设课程情况,可对内容基本相同的部分课程申请学分替换。通过专业认定的学分替换课程可免修。

▪专业介绍

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1年,2019年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发展过程中获得多项荣誉,目前已建成“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建设专业”“辽宁省首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嵌入式软件人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移动互联网软件人才(腾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基地或中心,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居第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软件开发、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技能与方法,具备解决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计算机相关行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产品研发、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工作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架构技术、数据库原理与技术、非关系型数据库、高级网页设计、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微信小程序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游戏开发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实践:根据计算机相关行业发展设置了体现行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新应用的课程与实践体系。课内设置了层层递进的1到5级项目体系,结合企业真实业务需求,构建移动互联网开发、数据分析等不同领域的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创业实践:依托系级创新实践中心和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横纵向项目的研发工作,并邀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和人力资源总监做技术类和创新创业类讲座,担任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的评审,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企业实习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IBM、惠普、金兰、埃森哲、东软等国内外三十余家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接收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研发。

(4)企业定制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上海思芮、埃森哲、IBM、东软等多家企业联合,根据企业需求开设企业定制班,对学生进行定制培养,毕业后直接进入对应企业高质量就业。

就业领域

(1)面向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用户从事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及运营管理等工作。

(2)面向移动互联网领域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及运营管理等工作。

(3)面向医疗、金融、电子商务、零售、电信、交通、智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等相关领域,从事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算法实施等工作。

(4)可继续攻读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咨询电话

0411-82379238-5400

0411-82379234-5382

0411-82379248-5469

02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专业成立于2004年,专业以软件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培养适应产业与行业需求,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软件专门人才。

2019年,软件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居第三。软件工程专业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计算机系统与软件工程基本理论知识,紧跟软件技术发展,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能综合运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工具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在各行业从事软件分析与设计、Web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服务器运维等工作,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系统基础、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与架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Web前端开发架构、人机交互设计、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自动化部署与运维、微信小程序开发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实践:软件工程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发教学实践项目,项目类型涵盖现代典型软件系统,包括Web应用软件、移动应用软件以及云服务软件。通过在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中学习,使学生具有将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现代工具应用于软件开发的工程实践能力。

(2)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可以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甲骨文杯”全国Java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等有影响力的赛事,进一步锻炼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3)企业实习实践:本专业与东软集团、IBM、埃森哲、金兰软件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全国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20余个,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实习机会。

就业领域

(1)在国际大型软件企业以及国内移动互联网公司、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从事业务信息系统开发、Web服务器软件开发、移动端软件开发、Web前端开发、软件自动化测试、软件测试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技术支持、软件产品服务、软件市场推广等工作。

(2)在政府机关、电信、金融、保险、能源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业务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Web站点维护、应用服务器运营管理、数据库服务器运营管理、大数据信息处理、软件运行基础设施维护等工作。

(3)在各类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咨询电话

0411-82379255-5551

0411-82379258-5523

0411-82379548-5596

03网络工程

网络工程专业成立于2007年,专业实施了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了专业内涵建设。

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已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和“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居第二。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网络互连、网络服务和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具备网络和服务器运维,网络安全管理的专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从事网络工程实施与管理、网络系统安全运维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网络原理与互联技术、高级网页设计、Linux服务器管理与应用、网络安全、数据库原理与技术、PHP应用开发、Linux高级运维与管理、Windows服务器管理与应用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实践教学: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了包括1-5级实践项目在内的一体化进阶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各级实践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网络和服务器运维,网络安全管理的实践能力。

(2)创新创业实践:网络工程专业设有网络技术社团、Linux&红客联盟社团,网络安全小组,依托于校内SOVO实践基地,在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按照企业化模式运作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以锻炼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加思科网院杯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诺达杯”校园网络技能大赛、华为网络技能大赛、红帽子挑战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等有影响的赛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3)企业实习实践:本专业与思科、华为、惠普、锐捷、东软、九州云、北京联想、天港世纪、大连诺达等十几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的实习机会及就业机会。同时网络工程与上海九州云公司联合举办对毕业年级学生的云平台开发与运维的定制培养。

就业领域

(1)面向企、事业单位、网络系统集成类IT企业从事网络和服务器运维、网络安全管理等工作。

(2)可继续攻读网络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